
近年來,我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“節水優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治理、兩手發力”治水思路和關于治水重要論述精神,以入選全國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為契機,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,深挖農業節水潛力,創新探索了水權跨行業交易的“潼關模式”,為陜西深入推進用水權交易提供了示范借鑒。
強化頂層設計,明確試點“路線圖”。堅持政策引領、堅持協同高效、堅持統籌規劃,統籌整合縣域水利規劃、資金投入與技術資源,明確改革目標、實施路徑與時間節點,通過高位謀劃、系統布局,為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建設提供堅實組織保障與制度支撐,確保改革工作蹄疾步穩、有序推進。目前已完成改革任務試點中的80%以上。
強化工程配套,畫好試點“全景圖”。針對水資源短缺問題,以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為抓手,全方位推進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優化配置。筑牢水源根基,投資2.78億元實施人飲抗旱水源地項目,構建起“引、蓄、供”一體化的水資源保障體系,每日可向縣城及周邊6.3萬居民穩定供水2.3萬立方米;項目建設中引入BIM技術有效縮短工期降低建設成本。深化系統治理,深度融入黃河“幾字彎”攻堅戰,將水資源剛性約束貫穿城鄉規劃、產業布局全過程。升級供水體系,全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。新建的現代化凈水廠以黃河水為水源,采用“浮船泵站取水+智能配水系統”模式,確保水源穩定供應。
優化市場機制,探索水權“新路徑”。優化農業用水權分配,緊密貼合灌區渠系化管理的實際需求,通過農業節水改造,將灌溉結余水量通過市場化交易調配至其他行業。建立回購與交易機制,實行分級回購管理,讓農民從節水中收益,為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和集約節約利用提供新思路。推行水權交易跨行業調配,2024年累計交易872單,水量達208萬立方米,畝均灌水量降低5%-10%。
強化科技引領,擰緊農業“水龍頭”。建設智慧供水管理平臺,實現取水精準監測,為水權分配和交易提供數據支撐。建成黃河潼關段水情監測預警平臺,搭建“潼關水興云”平臺,整合水資源數據、產業項目、文旅資源,推動農業灌溉、工業用水、生態補水等智能調配,通過市場化手段優化水資源配置,激活水資源的商品屬性,實現水資源動態監控與精準調配。